在线留言

乡村振兴在行动丨智慧农业 让春耕春管降本又增效

 

                                 新华网合肥4月15日电(李东标 陶佳)

高标准农田里,一片片嫩绿的水稻苗儿摇曳生姿;智慧农业车间里,红彤彤的番茄让人惊喜连连……在数字化加持下,春日的芜湖市弋江区呈现一派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景象,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铺开。

IMG_256

  芜湖市弋江区一角。新华网发(郑远 摄)

  科技助阵 智慧农业“显身手”

  近日,在芜湖市弋江区火龙街道千亩高标准农田里,伴随着机声隆隆,呈现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

  农田的一角,弋江区金色田园家庭农场负责人佘勇不用下田,手指轻轻一触,就能指挥机器来干活,通过节能灌溉技术,把天然有机肥和水直接输送到农田……

  “过去种田工作繁忙,村民都不愿意种田,外出务工的很多;自从村里建成高标准农田后,农业越来越现代化、数字化,陆续有村民回乡,承包农田,重新开始种地。”弋江区农水局副局长戴玮说。

IMG_257

  芜湖市弋江区高标准农田。新华网发(郑远 摄)

  高标准农田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粮食安全,过去几年,弋江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3.3万余亩,有效地解决了土地耕种“分散化”“碎片化”问题。

  “你现在看到的改善灌排条件、解放劳动力,只是高标准农田带来的一部分好处。”戴玮认为,更为重要的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促进了当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信息化、标准化生产,推动了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

IMG_258

芜湖市弋江区火龙街道善瑞村田园风光。新华网发(郑远 摄)

 信息化、数字化是智慧农业的关键词,也是现代化农业生产进步的指路灯。近年来,该区围绕“一个核心,三大体系,N大应用”的运作体系模式,以“感知—决策—执行”的技术体系为支撑,结合物联网系统、智能灌排系统以及无人农机系统等工程建设,实施生产全程数字化管理,实现“耕、种、管、收”全程少人化、无人化作业,示范推广农业生产数字应用5000余亩。

  科技助力,春耕春管降本又增效。戴玮介绍,智慧巡田的“农田鹰眼”系统,对比传统人工巡田节约人工50%以上;智能灌排系统节约人工70%以上;较常规作业,智慧决策系统实现减肥20%、减药20%以上的效果。

  “跨界”融合 特色农业迸发新活力

  水泥与番茄,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在安徽海螺集团,水泥厂处处有“智慧”,结出了累累硕果。

  走进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白马山水泥厂,一排排3米多高的番茄植株上挂满了密密匝匝的果实,行走其中仿佛置身“番茄森林”。

IMG_259

  海螺智慧农业车间。(弋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据了解,与普通温室大棚不同的是,海螺智慧农业车间依托白马山水泥厂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示范项目,利用二氧化碳作为植物气肥,运用水泥窑余热为温室采暖,推行全过程智能机械化,实现蔬果无土栽培种植。

  “以番茄每平方米年产量对比,普通大田约20斤,传统温室大棚约40斤,我们能达到120斤。”白马山水泥厂有关负责人介绍,温室内遍布传感器和控制器,实时记录植株从定植到采收的数据,及时分析、预警,并通过温、光、水、气、肥智能化调控,提供最优生长环境,是一座可以全年不间断生产、符合全球优质农产品标准的“果蔬工厂”。

IMG_260

  海螺智慧农业车间生产的番茄。(弋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海螺‘跨界’发展特色农业,探索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戴玮表示,海螺水泥通过资源再利用,实现智能化、科学化、标准化种植,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发展和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像海螺一样的“跨界”企业不在少数。弋江区农水局负责人介绍,该区积极践行农业发展新理念,坚持“以工哺农”,努力探索以科技赋能农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积极转型,为乡村振兴插上“智慧翅膀”。

  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弋江区全力把农业优势做得更“优”。截至目前,该区现有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1个,农产品加工企业2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2023年,全区规上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50余亿元,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吴万蓉】

 

2024年4月16日
浏览量:0
收藏